“五湖四海环院人”——海外博后专场
为搭建国际学术交流桥梁,助力环境学子拓宽科研视野、规划学术生涯,3月27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环境大楼B112会议室举办“院友座谈会第14期——海外博后专场。学院特邀2022级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苏志国担任主讲嘉宾,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俊炜、团委书记吕丽出席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经验分享
苏博士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选择海外博后的初衷。他强调海外科研经历不仅能拓展学术视野、接触国际前沿技术,还能融入多元的学术环境,为跨学科合作创造机会。此外,海外平台有助于提升独立科研能力,积累国际学术声誉,对职业发展也具有长远意义。
关于申请途径,苏博士提到,除了依托已有合作导师的项目资助外,国家公派计划(如CSC)和国际奖学金计划是主要选择。其中,欧洲三大奖学金——德国洪堡学者、英国牛顿学者和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因其高含金量和全球影响力备受关注。针对欧洲三大奖学金,苏博士逐一展开分析。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由洪堡基金会设立,学科自由且无国籍限制,每年三轮评审,成功率约20%-25%,提供科研津贴、家庭补贴及终身学术网络支持。英国牛顿学者奖学金面向博士毕业三年内的青年学者,注重跨国合作,资助期限1-2年,覆盖生活费和科研经费,但全球每年仅约40人入选,竞争激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学金(MSCA)作为欧盟旗舰计划,资助标准优厚,基础月薪超5000欧元,另有家庭补贴和科研经费支持,但2024年申请成功率仅16.6%,评审侧重学术创新性、职业潜力及项目可行性。苏博士特别提醒,玛丽居里项目若因经费不足落选但评分优异,可获“卓越认证”,为后续申请增色。
关于申请建议,苏博士强调规划的重要性。他建议要关注时间,至少提前半年准备材料,并根据研究方向精准匹配导师和项目,积极与目标导师联系。此外,在撰写申请书时,苏博士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认真研读指导文件、寻求导师的支持等。

苏志国师兄分享
互动问答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国际科研合作新态势下的申请策略调整"展开深入探讨。吕丽建议同学们积极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动向,善用校院两级国际交流支持体系。学院未来也将持续优化国际学术导航服务,为青年学者搭建多元发展平台。

参会同学合影留念
赠送礼物
活动尾声,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俊炜向苏志国博士赠送具有学院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赠送礼物
老师和院友们的谆谆嘱托和真挚分享,让同学们更加清晰了自己当下的奋斗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各种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助力北大环境人在各行各业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