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主办的"北京大学青藏高原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成功举行。时值仲夏,群贤毕至,会议聚焦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推动和协调北京大学在青藏高原开展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对口援藏等工作,支撑国家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为汇聚全校青藏高原研究力量,推动青藏高原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于2023年成立青藏高原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担任院长。目前,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正在整合理工、医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力量,以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及合作交流平台。
本次"北京大学青藏高原发展战略研讨会"设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高原医学健康、高原历史人文三个主题,来自生态环境、医学、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朱彤教授致辞
会上,朱彤教授分别在三个主题的议程开始时发表了致辞,强调了北大青藏高原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及意义。他指出,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的成立是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院将立足青藏高原的独特研究价值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的重要地位,依托和发挥北京大学文理医工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校内跨学科的优势研究力量,融合多元创新主体,构建聚焦青藏高原保护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创新、交叉前沿技术突破、国家战略决策支撑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并培育新的交叉学科方向。同时,研究院将着力培养新一代青藏高原研究人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原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6月11日上午的"高原生态环境"专题由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刘永教授主持。刘永教授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院的建设概况,从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刘永教授主持
在学术报告环节,林金泰教授通过卫星遥感揭示高原氮氧化物排放特征,郭庆华教授构建高精度植被分布图谱,叶春翔、李东锋等专家分别解析了臭氧边界层、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的影响。李文军、于佳等专家学者探讨了牧区社会演变与绿色发展路径,为高原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郭庆华教授作报告

李文军教授作报告
高原医学:筑牢健康防线
6月11日下午以 “高原医学” 为核心,汇聚了高原医学领域权威专家,探讨青藏高原交叉学科发展战略、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
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不仅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纽带,更是推动北京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关键支撑。未来,青藏高原研究院高原医学健康学科建设将重点着力于构建全国性、系统性、多学科融合的高原健康保障体系,为高原居民和进入高原人群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与指导,同时推动全球高原医学与环境健康研究的创新发展。

祖凌云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祖凌云教授,阐述了青藏高原医学健康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高原健康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祖凌云教授团队围绕高原短期暴露人群的生理适应性变化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重点探索了高原反应预测因素及高原脱习服后的生理变化规律。通过创新性研究设计和方法,团队在高原适应机制、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为高原反应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同时研究还揭示了短居人群返回平原后的生理变化规律,为脱习服健康管理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短期高原工作、旅行人群的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完善高原健康防护体系具有积极意义。该团队将继续深化相关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高原暴露人群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高原医学权威专家、中国高原医学的引路人、中国生理学会原理事长范明教授发表学术报告。

范明教授作报告
范明教授指出我国已在青藏高原建立国际领先的研究基地,构建了"三位一体"综合防护体系。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黄丹教授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多模态高原环境模拟平台,该平台可精准模拟8000米海拔极端环境。
会议从高原医学研究历史回溯及未来展望,到高原习服及脱习服的生理适应性变化机制的前沿探索,再聚焦急进高海拔人群的生理习服及其可逆变化机制,从多维度解码高原医学健康命题。会议现场思维碰撞不断,专家们以真知灼见,为筑牢高原健康防线、推动高原医学科研突破注入强劲动能。
高原历史人文:文明互鉴与多元视角
6月12日的"高原历史人文"专题研讨中,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萨尔吉教授以"青藏高原历史上的人文交流"为题,通过象雄文明、于阗佛教传播等案例,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与中原、印度等地的文化互动脉络。他运用白居寺塑像、达隆寺壁画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历史图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并对青藏高原人文历史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了展望。

萨尔吉教授作报告
在学科建设方面,周拉教授系统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70年藏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展现了教育机构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探索。

周拉教授作报告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桑卓玛研究员等专家回顾了古籍整理与社会经济研究成果。

格桑卓玛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杨涛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青藏高原当前对气候变暖的适应策略”的报告。

杨涛研究员作报告
杨涛研究员从这一研究主题的调研背景和目标,调查过程和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三个特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地质灾害,人与野生动物的摩擦加剧,对边境安全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动等五方面进行了介绍。张帆、李晓楠等青年学者从社会学、宗教学角度,提出"走廊范式""世界主义"等新视角,深化对高原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会上还举行了双聘教师聘任仪式,由朱彤教授为研究院双聘教师颁发证书。图为朱彤教授为双聘教师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范媛媛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颁发证书。

范媛媛副主任医师

魏正中教授
本次会议通过高原生态环境、高原医学健康、高原历史人文三大专题的深入研讨,成功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朱彤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优势,为青藏高原研究开辟了新视野。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迈向新高度。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不仅为青藏高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机会,更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未来,研究院将持续关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关键领域,为建设美丽青藏高原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学科深度交流,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健康保障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路,彰显了北京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未来,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将继续携手各界同仁,共同破解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难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