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13日,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导,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环境部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能源基金会协办的“第七届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在合肥成功召开。
大会主题为空气质量与全球变化协同应对下的臭氧污染防治,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14位院士和各省市、自治区170余家单位的知名学者、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企业代表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勇,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杨龙,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处长王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夏祖义,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等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主持。

大会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桥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高翔院士、复旦大学阚海东院士、生态环境部原总工刘炳江、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等作大会主旨报告,汇聚大气领域顶尖力量,共同探讨空气质量与全球变化协同应对下的臭氧污染防治的方向和路径,全方位推进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与管理实践。大会主旨报告由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主持。
本次会议设立6个分会场报告,涵盖大气氧化性观测与模拟、臭氧和PM2.5污染演变与来源成因、臭氧污染的健康和生态风险、极端气候与极端污染事件、臭氧与PM2.5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与技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策略与途径等议题,力求凝聚共识、共享智慧,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会议另外特设2个青年学子论坛,进行优秀青年论文学术交流,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交流讨论,促进青年学者学术和事业发展,并设优秀报告奖、优秀墙报奖。本次会议还举办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为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提供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

闭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谢品华研究员主持,贺泓院士和陈建民院士为青年论坛优秀报告获奖同学颁奖,俞绍才院士和刘建国院长为最佳墙报获奖同学颁奖,刘文清院士和张远航院士为金牌赞助单位颁奖。
臭氧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作了会议总结。首先,他对参会人员表示感谢,提出本次研讨会彰显了我国在臭氧污染防治及臭氧与PM2.5协同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理论创新不断涌现,技术突破成效显著,区域实践亦成绩可观。其次,他指出,专委会本年度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坚持办好明年的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经过常委会议决议,第八届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将于甘肃兰州举办,兰州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开展光化学烟雾研究及治理的城市,希望通过在兰州举办的会议,能进一步推动以大气氧化性为核心的大气全组分来源转化机制和环境效应研究的深入开展,全面支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转变;二是把推动臭氧污染防治作为重点,继续关注和推广臭氧污染防控的理论、技术和区域实践相关知识和关键技术,组建新一版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的编写工作组,系统梳理近年来臭氧与大气多污染物协同防控领域的核心科学进展,全面总结从污染源解析、传输机制、监测预警到治理技术体系的全链条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具有前沿突破性、战略引领性的创新理论与应用实践;三是希望参会人员能够一起推动国家从各区域各层次加快臭氧污染防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科学共识和管理共识,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措施才能具有科学性,实施才会有所成效。最后,张远航院士对筹备和组织本次会议的单位及志愿者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将会旗交接给第八届臭氧会议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王国英教授接旗并致辞。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加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和管理实践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为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