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新能源汽车环境效益的认识,营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2025年寒假期间组成实践队伍,以新能源汽车的环保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富有环境学科特色、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实践。
实践概述
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低碳出行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备受关注。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主要源于火力发电,对环境的危害仍需进一步评估,同时存在更新换代快、保值率低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为深入了解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政策分析等方式,全面剖析了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经济性、便利性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
本次实践覆盖浙江省温州市、舟山市,河南省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湖北省黄石市,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苏州市以及北京市,共计7个省份8个地级市。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政策分析。
一、实地调研
2024级硕士生傅泽尉和李鹃玲同学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新能源汽车在环保性、经济性以及便利性方面的看法。她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方面有一定效果,但续航和充电时间仍是主要问题。受访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将在推动低碳生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3级博士生亓秋月同学在济南市社区组织了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的交流座谈。座谈期间,亓秋月同学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科普宣讲,并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她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技术不断突破,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未来将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居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充电设施建设等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积极提问,现场互动频繁。

2024级本科生贾泽宇同学在实践期间从北京乘坐新能源汽车到达南京,亲身体验新能源汽车在远距离、复杂天气情况下的行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以换电这一新兴的补给形式保持续航,即在换电站将电量耗尽的电池换下,再更换为换电站中提前满电的电池,被换下的电池放入换电站中充电保养,以供下一次使用。贾泽宇同学发现换电相比于充电,补给的时间大大减少。之前充电可能需要数个小时充满,换电只需要三分钟,甚至与加油的时间相差无几,大大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便利性。

二、问卷分析
本次实践共收集有效问卷95份,样本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问卷分析显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环保效益、技术可靠性和使用便利性仍存在疑虑。约78%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概念,但仍有22%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在环保效益方面,约45%的受访者认为新能源汽车对环境有显著改善作用,约40%有一定了解但不太清楚具体影响,约15%存在疑虑。
三、政策分析
通过问卷调研,实践团队发现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效益和便利性存在诸多疑问,尤其是电力来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队对各地政策进行了梳理。例如,济南市大力推动绿电转型,有效降低了电力供应中的碳排放,并创新性地推出“电池银行”模式,降低了购车成本。这些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实践成员感想
经过这次实践,我对新能源汽车有着更深入的体会与了解。虽然新能源汽车的电力来源仍然由污染较大的火力发电,虽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费用和回收处理问题仍在不断调和与解决,虽然新能源汽车充电慢,续航短,很难走长途,但是科技在不断发展,政策在不断革新,人们的消费和思想观念在不断转变,我相信新能源汽车一定会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崭新的绿色未来。
——陈相璞
在本次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次实践通过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优势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徐源祥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感受到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一项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出行的社会变革。尽管现阶段仍有不少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仍然广阔。我也更加坚定了支持绿色低碳出行的信念,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环保,选择更加可持续的出行方式。
——黄玉洁
结语
通过本次“循环动力绘新程,绿色能源护未来”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在减少尾气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充电设施不足、电池回收处理等问题。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动态,深入研究其在不同地区的推广策略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低碳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