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青年党员、团员的思想引领,5月10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研究生党支部、环境科学系研究生党支部、2023级博士生一班团支部、2024级硕士生班团支部前往北京市陶然亭公园慈悲庵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寻访红色印记,赓续青春薪火”主题共建活动,通过实地研学、专题党课、实践宣誓等形式,感悟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探寻红色基因。

活动合影
走进红色旧址,重温建党初心
陶然亭慈悲庵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旧址,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的核心阵地。同学们集体参观了“光辉印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专题展”,系统学习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通过观摩1920年《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影印件、1921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会议记录等数十件珍贵文物,结合《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深入研讨早期党组织建设经验。通过参观“五团体会议”旧址复原场景,回溯1920年8月李大钊在此主持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等五团体联合会议历史。

展厅参观
缅怀革命先驱,赓续信仰薪火
在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烈士墓前,同学们自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高君宇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全体同学列队肃立于墓碑前,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同步学习《中国青年运动史》中“高君宇与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章节,解析高君宇1922年发表的《工人与政治》一文中“劳动阶级应争取政治权力保障自身权益”论述的现实意义。

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感悟:红色洗礼中的思想升华
在重温入党誓词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让我心潮澎湃。李大钊先生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站在“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节点,我深刻认识到:青年党员既要传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更要锤炼“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在后续研究中,我将聚焦新能源替代技术瓶颈,组建跨学科党员攻关小组,把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的精神养分转化为攻克难题的实干动能,让党徽在科研报国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2023级博士研究生 金顺林
站在慈悲庵的五团体会议旧址前,我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的精神密码。李大钊先生强调“理论要用来改变社会”,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科研方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既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正是革命先驱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2024级博士研究生 夏天宇
在高君宇烈士墓前重温入团誓词时,墓碑上“我是宝剑,我是火花”的诗句让我深刻领悟到高君宇烈士的精神境界。这位29岁为信仰献身的北大先辈,用创办《工人周刊》、组织工人夜校的实践诠释了“理论武装群众”的真谛。这让我更加明确:环境治理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站在人民立场构建制度保障。新时代青年当以高君宇为镜,既要做生态文明理论的“播火者”,更要做群众环境权益的“守护人”,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
——2023级博士研究生 亓秋月
结语
陶然亭慈悲庵不仅是一处革命遗址,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伟大牺牲。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回望历史中深化理想信念,在思考使命中激发担当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和精神引领价值。未来,学院党支部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依托红色教育资源,不断探索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的融合路径,引导青年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