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推动产学研融合,提升青年学生对智能制造与绿色科技的认知能力,2025年4月10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与通州团区委青年干部一道走进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实地感受“中国智造”的脉动与“数智未来”的力量。通州团区委书记孙宏业、副书记彭琦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教授张世秋、环境工程系副主任杨武霖、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俊炜、团委书记吕丽、专职辅导员王昱博、国内合作办公室李娇参加活动。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71.8万平方米,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用户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化制造基地。工厂采用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专属制造体系,配备六大核心车间,实现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和CTB电池集成技术等关键工艺的自主生产,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同时,厂区建有2.5公里多功能测试跑道和品牌体验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研发验证、智能制造与用户服务的闭环,致力于打造全球技术领先、集约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在展厅讲解环节,师生们参观了小米SU7 Max与Ultra两款代表性智能电动汽车。讲解员围绕车辆构造、智能系统、人车交互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突出了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带来的智能座舱体验,以及车体结构对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践行。
随后,在技术展区,讲解员展示了支撑整车性能的核心系统与创新专利,包括:9100t一体化大压铸设备、27200rpm定转子超级电机、800V碳化硅平台与CTB一体化电池结构。这些技术不仅代表小米在电动化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水平,也集中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牵引、以系统协同为特征的核心内涵。

在模拟试驾环节,师生们进入小米SU7驾驶舱,通过“小爱同学”语音助手进行导航、空调调节等操作,切实体验小米智能座舱带来的便捷与科技感。在模拟驾驶中,师生们直观感受到智能交互与车辆性能的完美融合,感叹“人车合一”的未来出行图景,亲身体验智能语音交互、导航设置与生态互联等功能,直观感受到数智出行在提升人车交互体验与能源效率方面的变革潜力。
在文创展区,同学们欣赏了融合科技基因与生活美学的小米生态产品。从高颜值智能家电到充满未来感的可穿戴设备,每一件产品都体现出小米对“科技以人为本”的理解。科技不仅是生产力,更是设计语言与美学哲学的载体。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师生们乘车进入压铸、冲压与车身三大核心生产车间,深入了解从零部件成型到整车结构搭建的全过程。压铸车间部署的9100t超级压铸机以2分钟一个节奏压铸一次大型后底板,显著提升制造强度并减少组装复杂度;冲压车间配备6900t压机与蓝光检测系统,实现零部件多维度精准检测;车身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1%,配合超过400台工业机器人与181台AMR视觉导航机器人,形成高度智能化物流与制造体系。这些技术系统展现了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高端制造、数字赋能与绿色导向的高度融合。
本次小米超级汽车工厂参访活动不仅让同学们“零距离”观察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落地形态,也进一步增强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社会应用能力的自觉性。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开拓了眼界,也增强了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的使命感。未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强化校地合作、产学协同机制,深化学生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推动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将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绿色力量。
学生感悟
2023级博士周文昊
今天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亲眼目睹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每76秒就能下线一辆小米SU7,智能制造的高效精准令人印象深刻。最难忘的是亲身体验SU7的零百加速,在专业赛车员的保障下,其动力表现十分出色。此外,我们还就环保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小米汽车工厂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做到了业界一流,展现了我国企业的人文关怀。
2022级博士陈白一卓
此次参访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一次近距离了解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前沿的宝贵机会,我深感荣幸。不仅见识到了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的生产流程,而且压铸车间的高效低能耗运作,涂装车间的环保涂料应用与先进废气处理技术,均体现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投入,这与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实现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体现着环境工程学科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
2022级硕士沈宇涛
非常幸运能坐在前排!坐上小米SU7 Max版,驾驶员一脚油门,推背感强烈到让人头皮发麻,和过山车的失重感有得一拼。短短几秒,感觉世界被甩在身后,纯电猛兽名不虚传!
2023级硕士王逢林
走进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我被科技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所震撼。在流水线上,机械臂在立体空间中精准舞动,9100吨大压铸机吞吐着液态金属,76秒下线一台整车的智能产线,让“中国速度”有了具象的温度,这不仅是制造效率的突破,更是工业美学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工厂的绿色密码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重金属零排放、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帮助每年减排近万吨二氧化碳。这些藏在生产线背后的环保细节,也展示了创新技术发展与绿色生态责任的和谐共生。